唐代末年,通吕水脊区上的胡豆洲、南布洲、东布洲等沙洲涨接大陆,封闭了原先的长江支泓(横江),江口近海处因得不到泥沙沉积,形成海湾。至宋代,海湾大致由今如东北坎附近折向西南,到掘港镇、马塘南、五总埠“卖鱼湾”,经骑岸镇,折向东南,到同乐镇、十八总,折向东南,再延余西、余中、余东抵达吕四,形成一大弯曲,海湾最西端为“卖鱼湾”,该海湾形似马蹄,地理学上称“三余马蹄形海湾”。
宋天圣元年(1023年),范仲淹出任西溪(今东台)盐官时,目睹海堰荒废不治,风潮泛滥,淹没农田,毁坏亭灶,饿殍遍野,民不聊生,多次具奏朝廷体恤民情。天圣二年(1024年),范仲淹集通(州)、泰(州)、楚(淮安)、海(州)兵夫四万余人,自海陵东“新城至虎墩越淘而浦南”修筑捍海堰。
南通县境内捍海堤各个堤段修筑有狄公堤、沈公堤、包公堤。
元末黄河夺淮后,带来大量泥沙,三余马蹄形海湾逐渐淤浅,海岸自范公堤逐步向东推进,海湾成陆分四期进行,有痕迹可辩。
第一期,清初时所筑海岸线,大致由岸头镇(今海门市王浩镇),折向西北,经余北、金沙北十八总岸头、沙场、滥港桥、十总店、双墩镇,至如东县放场、顾家园一线。
第二期,康熙时所筑海岸线,东南起自海门县东灶港,经货隆桥,折向西北,到南通县东社镇、界牌镇、鬼头街、二窎,至如东县童家甸、北坎一线。
第三期,清末时所筑海岸线,由海门县东灶港,往西经新余(长兴工场)、新街(新建),折向西北,经南通县七排头、弯头镇、谢家渡,以及如东县大赉、华丰垦牧公司,往东北至北坎一线。
第四期,民国初期(1915—1917年)所筑海岸线,南起海门县大安港(鲜鱼港),折向西北,经歇御港闸(南三门闸)、环本港闸(中三门闸)、遥望港闸(九门闸),往北至如东县东安镇、北坎一线。该海堤为“张公堤”。
四期所筑海岸线前后历经百余年,终于昔日三余马蹄形海湾全部成落,俗称“马蹄形海积平源”。
|